现在时间:
Loading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美食 > 地方记忆 > 正文

董庙村历史_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零口镇董庙村

作者:佚名 来源:临潼县志 日期:2017/2/8 13:57:25 人气:3398 加入收藏 评论:3 标签:

一. 村志

   董庙村位于零口街办零湖西岸十里零塬腹地,东与零口街办零塬村相邻,南与代王街办北郭村李沟组接壤,西与零口街办三府村西魏组比邻,北与零口街办西段村三岔沟相通。

640.webp.jpg

  董庙村地处古阴盘县城要地,辖区魏家坡自然村(旧称王建庄)有唐时临潼“诗县令”王建所建别业,曾出土西周青铜镜、青铜剑、青铜钱及花纹精美,造型奇特的陶品等文物,村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堪称文明古村。

  公元487年,即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设阴盘县于零口街办董庙村,县城址在今董庙村文化广场西南500米处,古城墙遗址犹存。沿阴盘县城东城门外有一条官道从今秦粮二库后边下零塬直通108国道,下零塬的这条坡道村民至今仍称它为阴盘坡。

1949年5月临潼县解放后,县政府在董庙村设立董庙乡政府,乡政府在今董庙村魏西组魏小平家住处。董庙乡政府上归临潼县第五区管,下辖今零口东西两原五个行政村以及代王街办权家村,代王街办高寨村,北郭村李家沟组等。董庙乡政府是董庙人历经数千年封建专制和国民党38年反动统治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压在劳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于1949年5月解放了全临潼后所建立的第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红色政权。董庙乡政府首任乡长魏建浩,政治指导员何志刚。董庙乡政府建立后,在上级的领导下,随即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划分阶级成份,镇压反革命分子,分田分地分房,户户颁发了盖有人民政府大红方印的《土地证书》,真正做到了耕者有其田,土地破天荒地回到了劳动人民手中,使广大贫苦农民分享到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快乐,激发了他们大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冲天干劲。

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中,董庙乡政府改为董庙管区,上属新丰大公社管,下辖政区未变。1962年,零口成立零口人民公社后,董庙管区撤销,东原西洼村和孟原村分离出去,成立董庙大队。后因管理上的不便,董庙大队二次分割,形成了零口西塬区孙家大队,三府大队,董庙大队的格局。

1984年4月,中国乡村行政编制进行质的变革,人民公社撤销,设立乡镇政府,零口人民公社变为零口乡政府,各大队编制改为村民委员会,董庙大队随即为董庙村民委员会,所辖两个自然村共5个村民小组。村委会建立后原属集体耕种的土地按当时农民在册户口平均分包各户,名曰责任田。

  董庙村因所辖董家组村西有一座女娲庙而得名,庙在董家组村头,故人称董庙。

  董庙全村辖两个自然村五个村民小组:董家村含董家组,魏家坡村含魏一、魏西、魏二、魏三共四个村民小组。294户人家1265人,其中男性654人,女性611人。耕地面积1789亩,其中可浇地1430亩,旱地359亩。居住面积董家自然村110亩,魏家坡自然村300亩,合计410亩。村民以农田耕种养口,以种植业、养殖业、外出从事建筑业、经商等养家。经济效益1988年人均650元,截止2011年底,人均达到9300元。

  [董家村]董家自然村以村为一个村民小组,共75户322人,男性169人,女性153人。董姓73户人家计310人,其中男性162人,女性148人,为本村祖居住户。王姓2户人家计12人,其中男性7人,女性5人,该姓原为一户人家,户主王林才与董庙村魏一组王林科、王林春兄弟3人原为一家,系1949年临潼解放后土地改革时以贫农身份分得董新辉家住房而移居董家组。董家组共有可耕地480亩,其中可浇田385亩,旱地95亩。

  [魏家坡村]魏家坡自然村因原住户为魏姓而得名,共有四个村民小组。

  魏一组:共有51户220人,其中男性114人,女性106人。魏姓16户人家计75人,男性39人,女性36人。王姓25户人家计105人,男性55人,女性50人。何姓7户人家计25人,男性13人,女性12人。董姓1户人家计6人,男性3人,女性3人。宁姓2户人家计9人,男性4人,女性5人。董姓人家原户主董二解放前由华县高塘原上老家因逃荒外出打工流落董庙村魏家坡自然村,给地主扛年活,打短工为生,解放后土改时分得魏保和家园子而入迁魏一组。今其后代因在外工作而离开农村。本组共有可耕地296亩,其中可浇地236亩,旱地60亩。

  魏西组:共有36户人家180人,男性88人,女性92人。其中魏姓19户人家计95人,男性46人,女性49人。王姓6户人家计28人,男性15人,女性13人,该王姓与魏一组王姓为一个家族。何姓6户人家计29人,男性14人,女性15人。吕姓2户人家计12人,男性6人,女性6人,该姓氏与魏三组吕氏为一个家族。林姓一户人家6人,男女各3人。房姓2户人家计10人,男性4人,女性6人,房姓户主房福全因修建零河水库由零河边沟底移民迁居魏西组。本组共有可耕地480亩,其中可灌地385亩,旱地95亩。

  魏二组:本组40户人家共计181人,男性97人,女性84人。其中魏姓24户计109人,男性59人,女性50人。何姓16户计72人,男性38人,女性34人。本组共有可耕地268亩,其中可浇地214亩,旱地54亩。

  魏三组:本组92户人家计362人,男性186人,女性176人。其中魏姓47户计185人,男性95人,女性90人。何姓21户计79人,男性40人,女性39人。吕姓21户计83人,男女性43人,女性40人。林姓3户计15人,男性8人,女性7人,林姓人家解放前由河南老家逃荒落难于董庙村魏家坡自然村,原居魏一组富家园子,解放后土改时分得魏三组一富人家房屋入迁魏三组。本组共有可耕地490亩,其中可浇地390亩,旱地100亩。

二. 地理

  董庙村所在零塬地处渭南市长寿原西尾部,海拔平均520余米。原为东西走向而顶部较为平坦,北部和南部因常年雨水冲刷而沟壑纵横,土质以白土和嵝土为主。春寒、夏热、秋凉、冬冷,四季气候分明,冬季最冷时气温下降至零下17摄氏度,而到了夏季暑天最高气温可达41.9摄氏度,近年来冬季气温呈上升趋势,雨雪渐少,年平均降雨量为550毫米。董庙村虽地处零口原区,然有零湖聚水可资灌溉,水泥村道与县路相连接直通国道,可谓农耕无忧,交通便利。董庙人坐门前可赏东绣岭千秋画屏,倚东窗可闻零湖水万古琴声。董庙村土质优良,四季分明,故宜耕、宜果、宜牧。放眼望去,麦苗青青,桃花灼灼,羊群若团团白云在沟坡流动,灌渠如悦耳竹笙在垅间奏鸣。在田间劳作,饥了渴了,谁家的果园都可摘桃摘杏。荷锄归来,乏了困了,开一辆小车直奔零湖,冲浪泛舟,柳下垂钓,任你怎么逍遥。

     董庙村主产小麦、玉米、芝麻、棉花、红小豆、红苕等,栽种的红苕质最佳,色红质瓷,出粉率高,蒸吃干、面、香、甜,口感好,回味无穷,誉满西安古城。果品种类繁多,而且仓丰桃和六月梨堪称上品,今日仓丰桃逗引水果商纷纷从百里外开车赶来设庄收购。古时六月梨已列朝廷贡品,如今科学作务,合理施肥,适时浇水,果品更优,多为农民种植致富揽金揽银。不信?有诗为证——“宛雪梨花孕秋声,压枝金果黄澄澄。零川商标辉唐史,贡品而今惠果农。”零塬牧草喂养的奶山羊素以产奶多,味甜美,无膻味,营养成分高而著称。

  改革开放前,董庙村以常规农耕为主,农业收入低微,截至1988年,人均年收入达不到700元。改革开放后,农耕实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科学种植、养殖和林业生产,农业收入大幅度提高。特别是村委会组织和培训农闲剩余劳力,发挥建筑业技术专长,常年外出打工创收增收,使董庙人的居住环境得到质的提升和改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董庙人吃得香,住得阔,外出办事开小车。

  截至2011年,1500亩耕地按平均2000元计算,可收入300万元,养殖业创收220万元,林业创收10万元,农业总收入可达530万元。运输业可创收20万元,外出打工年揽资金可达600余万元。土地、运输、外出打工年总收入已达到1160余万元,人均收入9300元。

  董庙人自力更生,顽强拼搏,硬是凭自己的一双双勤劳的手将昔日吃水比油难的贫穷落后的旱塬变成了旱涝无忧的塞外小江南。上世纪70年代改土造田建设中,平整土地800余亩,改革开放后,新一任领导班子又带领大家平整土地630余亩。如今,董庙村1780余亩耕地中就有1430余亩土地可资灌溉。况且有17000米长的灌渠合理地分布于田间,已衬砌U型渠19200余米,埋暗管1800余米,确保水流通畅,省时节水,有效地提高了灌渠功率,为农业生产丰产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不完全统计,董庙村294户人家已拥有小汽车58辆。农用三轮车25辆,运输汽车6辆,摩托车280余辆。太阳能洗浴已经普及,安装空调已不是稀罕事,使用手机追求时尚,像碎娃打猴一样普遍,鸡、鱼、蛋、奶常年不断。过去熬煎吃不饱,如今忧愁吃胖了。

三. 变革

  董庙村1996年前各项工作一直排在零口街办16个行政村的倒数位置,1995年被临潼区政府列入全区计划生育黄牌警告村。1996年4月董新校走马上任,任村委会主任16年来,带领他的一班人,牢记“我当干部就是要为村民办好事,办实事,让大家尽快富起来”的承诺,大打翻身仗,硬是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倒数村一跃变成了各项工作走在全临潼区前列的先进村,为董庙人创造了荣誉,带来了光彩,深得村民的信任和拥护。由于工作出色,成绩卓著,因而董新校本人也在2007年9月和2011年10月先后当选临潼区第十六届和第十七届人大代表。本届村委会和党支部主要完成了以下建设项目——

1996年5月至1997年年底,修复了董庙村倒塌18年的抽水站。庄稼的直接经济效益年增加了60多万元,耗资12万余元。

1998年10月新修U型渠16000余米,减少了群众的劳动力,增加了本村的灌溉面积,耗资48万元。

1999年道路硬化1.9公里,耗资36万元。

2001年8月对董庙的危漏校舍进行了彻底的改造,新建教学楼960平方米,耗资78余万元。

2003年至2006年,平整土地400多亩,耗资30万元。

2004年完成了董庙村的饮水工程,争取项目,为300多户村民全部安装上自来水,耗资30万元。

2005年至2006年对董庙村抽水站进行了更新改造,使原来的二级抽水变为一级抽水,使日平均用电减少费

用 240元,年平均减少电费高达2万余元,此项工程耗资15万元。

2007年将我村不能灌溉的300余亩旱地改造成水浇地,新修U型渠1800米,耗资18万元。

2008年协调土地,于2009年建成一所标准的村级卫生所,解决群众就医难的问题。

2010年立项建成了董庙村村委会办公室,耗资23万元。

2011年对抽水站进行了机组设备配套、安装两组机组,耗资6万元,修复老暗管1600米,耗资23万元。

2011年,修建健身广场1500平方米,耗资11万元,改厕163个,耗资8万元,硬化村道2公里,耗资40多万元。

2012年新安路灯60个,耗资11万,修建排水沟1500米,耗资6万元,修建垃圾台5个,耗资2万元,新打机井一眼,耗资30万元,道路硬化至零塬村交界500米,耗资15万,增设图书室,耗资3万元,村内道路基本硬化完毕。

  附一:董庙村黄土地上的四个第一

   ——小记原零口公社董庙大队大队长魏玉杰同志

  魏公玉杰,生于一九一七年夏历十一月十八日,因病于戊子四月二十二日下午三时十分不幸撒手人寰,屈指红尘,春秋九十一载。

  魏公出身农耕之家,幼时家贫,立志学艺,谙熟裁剪技巧,解放前曾在古都西安从业缝纫,维持一家生计。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后,他即怀着翻身农民的喜悦和报效祖国的雄心投身到开发西部,建设西部的大军中去。先后参加了宝天铁路、天兰铁路、兰新铁路的建设工程,历时十有四年。一九六二年响应党的“大办农业,支援农业”的号召申请返乡从事农业建设。

  魏公返乡后,时值自然灾害与国外逼债造成我国空前的三年困难时期。为了带领乡亲生产自救、苦渡难关,魏公受命于危难之时,一九六四年出任生产队长,一九六五年被群众推举为董庙大队大队长。董庙村地处旱塬,世代缺水,加之又未通电,要带领乡亲走出困境,走上富裕,“水”、“电”成为困扰人们的两大难题。更何况旱地又不打粮。“吃粮靠返销,用钱靠贷款”成了流传在董庙人中间的口头禅。“粮、钱、水、电”像四只饿狼一样蹲在董庙人生活的道路上,向这位刚上任的大队长虎视眈眈。脱贫致富、丰衣足食是董庙人的美好心愿。自力更生、知难而进是董庙人的天生秉性。魏公走马上任后面对这四大难题日思夜虑,几经运筹后,心中豁然开朗——要彻底甩掉董庙贫穷落后的帽子,首先要从提高董庙人的素质入手。于是,一九六九年,董庙村历史上第一个建筑工程队成立了,他与队委会研究后任命吕万章先生为首任建筑队队长,聘请零塬村曹殿华为技术员,扎营骊山北麓,承包陕缝厂初建工程。未满两年时间,董庙村及周边的青年们个个成了建筑业的行家。为董庙村乃至十里零塬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九七零年,千载难逢的好机遇从天而降,陕西省地下水工队要在三府大队辖地打一眼高原试验机井。消息传来后,魏公立即召开了以打机井为专题的大队扩大会议,一致同意魏公的方略,死死咬住地下水工队,为董庙村打一眼深水井。经过多方努力,这年秋天,董庙村历史上第一眼机井试水成功,直至四十二年后的今天,这眼凝聚着魏公心血的机井依然泉水清清,滋润着董庙村人的生命。机井打成,就要用电,于是董庙村人的生活历史上第一次用上了电。一九七二年,零湖西岸,董庙村历史上第一座抽水站建成了,从此,旱魔消失匿迹,五谷岁岁丰登,董庙人饥饿的历史从此也划上了句号。

  生命无常,人生苦短。魏公无憾人生此旅。九十一载红尘岁月,如今可谓福寿全归。如果说董庙村将来有人写村史的话,那么魏公为董庙人在创造“四个历史第一”的征战中所付出的心血和智慧永远都是值得感念的。您的英名将永远铭刻在董庙的黄土地上。

  附二:热血一腔为民洒

  “零口塬,吃水难,唾沫洗脸尿和面。”这首祖祖辈辈零塬人民流传了数千年的歌谣,充分实现了零口十里旱塬的吃水难。面对家乡贫困面貌和乡亲们艰苦的生存环境,临潼区第十六届、十七届人大代表、零口街办董庙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的董新校,十六年如一日,无私奉献,用他的行动使村民吃上了自来水,实现通村硬化路,彻底改变了家乡贫困落后的面貌。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在党的“兴修水利,大办农业”号令声中,在零河峡谷修建了一座水库。库区几百口人迁上零塬,董庙村的土地顿时锐减二百余亩,耕地锐减,总产锐减,董庙村人张口咋办?这个时期,一句新的口歌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吃粮靠返销,用钱靠贷款。”七十年代初,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董庙人打了历史上第一眼机井,在零河水库西岸修建了历史上第一座抽水站。祖辈缺水,靠天吃粮的历史从此被改写。但随着农村土地承包到户,加之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机井不转了,抽水站破烂了。董庙村的风貌又重现旱塬的本来面目。

1995年,当董庙村的近两千亩玉米正生机盎然地等待吐英授粉时,近半个月却滴水未落,当顶太阳正红,玉米被晒花了。这一料庄稼给董庙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60余万元。几多惆怅,几多愁苦,几多无奈,忽如一夜西北风,挟着漫天冰雪袭上董庙村千余名老百姓的心头。

1996年4月,被群众推选为董庙村村民委员会主任的董新校同志,上任后却怎么也乐不起来。

  要干——机井不转了,人畜饮水咋办?抽水站破烂了,田禾灌溉咋办?机井呼唤修复!抽水站急待重建!要修复,要重建,敢问钱在何方?

  不干——董庙村父老乡亲的信任和拥护的手臂,零口镇两委的嘱托和期待的目光,对于村主任这个九品牛毛尖的小官,他真是有口难辞啊!

1996年4月22日这个富有特殊意义的日子,是他当选村主任的日子。这天夜里他辗转反侧,生平第一次失眠。半夜三更,突然披衣下床,他无意识地走到了闲置多年的机井旁瞎转悠。快天亮的时候,却在废弃的抽水站外呆呆的枯坐着……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到这两个地方来,也没有思考在这两个地方要干什么?只知道当清晨六时三十分的时候驱动疲惫的双腿回到家瘫坐在客厅沙发上的时候,妻子手端一壶酽茶,放到茶几上,向他投来满眼的疑惑,用调侃的口吻怒道“穷命当个官,看把人烧得都睡不着了。”

  他端起茶壶,美美地吸了一大口,顿时觉得神清气爽,劲从心来。站起身,出门而去。

  在去村委会副主任家的路上,一个董庙村翻身仗的作战方案在脑海中渐渐形成。等几位村委到齐后,大家经过激烈地讨论,最后一致通过,形成决议。我们把它叫作《第一个五年计划》。即从1996年5月1日到2001年4月30日,主要完成的五大战役:

  第一战役:1996年5月至1997年底,重修已倒塌18年的抽水站,赶1997年冬季配套设施要安装到位,力争提前完工,冬灌投入使用。此项工程,每年可为董庙人创造60万元的经济效益。

  第二战役:1998年利用一年的时间,对所有灌溉渠网进行提升改造,具体到村组主渠道必须用混凝土预制成U型渠,总长度不得少于16000米。此项工程完成后,可大大减少劳动力投入,既节约了水资源,又增加了灌溉面积。

  第三战役:1999年完成村组主干道两公里的硬化任务。日新月异的农村建设发展形势和落后闭塞的交通现状形成了明显的反差。道路改造工程成了农业发展、农村建设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必须保质保量准时完成,为新农村发展扫清障碍。铺设农村腾飞的阳关大道。

  第四战役:2000年完成农用电网5000余米的改造任务。与此同时,力求廓清线路障碍,规范线路装置,为安全用电,节约用电奠定基础。

  第五战役:2001年下半年,启动董庙学校危房改造工程,终止危房使用,妥善安置学生,保障教育教学不受任何影响,描绘教育兴农的宏伟蓝图。

  第一个五年计划在上级组织的英名决策和正确指导下,在干群同心奋力拼搏下,在董庙村原本干旱贫瘠的黄土地上奏响振兴腾飞的凯歌。出色地完成战斗任务,顺利地实现了预定的奋斗目标。在五年的战斗历程中,他和他的战友们熬干了多少心血,脱了几层皮,掉了几斤肉,碰了多少钉子,心中滋味,扪心自知,统统不需言表。只要董庙人由纺纱织布换米吃到丰衣足食,且年年岁岁有源源不绝的商品粮外销换得大把大把的钞票回来。他作为董庙村人民勤务员的村官便问心无愧了。只要董庙人结束了人畜饮水必须到数里以外的山沟人挑牛驮的历史,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他作为村委会中的一员便倍感欣慰了,再苦也觉得是甜的。

  征途有路莫嫌远,无需扬鞭自奋起。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他又制定和完成了第二个、第三个五年计划。只要他在任一天,心脏就要为董庙人民跳动一天。即使某一天离开了村主任的工作岗位,只要生命不息,心脏依然要为董庙村人而继续博动。要问原因吗?谁叫他是一名共产党员哩!

2001年8月,经他多方奔波,共融资78余万元,拆除了董庙小学所有危房,新建了一座总面积960多平方米的教学楼,绿化美化了校园,揭开了董庙村教育史的新篇章。

2003年,他们立项融资,平整改造耕地400多亩,进一步扩大了灌溉面积,为增产增收创造了条件,灌溉后按每亩增产200多斤计算,全村每季便可增收10万斤粮食。一年两季便可增加近20万元的收入。

2004年,立项融资,全面完成人畜饮水工程改造,使300余户村民全部用上了安全、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大幅度提升了董庙人的生活品味。

2005年至2006年,他们又多方筹措资金15万元,对抽水站进行了更新改造,变原来的二级抽水为一级抽水,日节约资金240元。年节约开支2万多元。

2007年融资15万元,将300余亩旱地改造成水田。

2008年至2009年,协调土地,新建成村级标准化卫生所,为发展乡村医疗事业,彻底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2010年以来,他们重点开展修建村委会阵地建设,修建了六间村委会办公楼,彻底解决村委会多年来无办公室的局面。

2011年对抽水站进行了机组设备配套、安装两组机组,耗资6万元,修复老暗管1600米,耗资23万元。

2011年,修建健身广场1500平方米,耗资11万元,改厕163个,耗资8万元,硬化村道2公里,耗资40多万元。

2012年新安路灯60个,耗资11万,修建排水沟1500米,耗资6万元,修建垃圾台5个,耗资2万元,新打机井,一眼,耗资30万元,道路硬化至零塬交界500米,耗资15万,增设图书室,耗资3万元,村内道路基本硬化完毕。

2002年6月,他光荣地出任中共董庙村支部书记,兼任村委会主任,2007年9月当选临潼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2011年10月定制临潼区第十七届人大代表。数年来,在党的培养下,在上级组织的关怀下,董庙村被多年评为模范村委会和先进党支部。他本人也不断地受到上级的表彰和奖励。但作为一名人民代表,他切身体会到:“人民代表人民选,当好代表为人民。”只有不断地为人民群众多办实事,多办好事,时时处处都把人民群众的事放在心上,才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拥护。

1997年夏天,当董庙村抽水站废弃18年后重建竣工庆典时,一位村民曾写诗赞扬他——

  “黄土立命水尤先,脱贫苦熬九品官。丰足粮棉盼岁岁,忧思旱魔猖年年。改革春潮滚大地,致富号令催征鞭。热血一腔为民洒,零湖作彩绘新天。”

  这首诗对他来说既是鼓励又是赞扬,但更多的是鞭策。作为一名人民代表,一定要牢记人民的重托,永远做到“热血一腔为民洒!”

  四,回溯历史,董庙村自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设立阴盘县至今,遥遥一千五百二十六年矣。而考证魏家坡自然村所出土的青铜镜文字,远在秦代之先,悠悠三千余载。古老的村落,自然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物质的非物质的宝贵文化遗产。

  [董庙村民间歌谣]董庙村人在繁衍生息的历史长河中,因地处惯纵天府之国,有十三朝古都的光辉普照,有魏汉六朝歌赋的浸润和灿烂唐诗的滋养,民族民间文化源远流长,异彩纷呈。中国文学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诞生在这里,豪放粗犷的秦腔和缠绵悠扬的迷胡吼叫吟唱在这里。因此,乡野山姑在生活需求和情爱抒发中,信手拈来,即兴构思,脱口而出的俚曲小调,便自然形成了清新流畅、隽永明快的民歌民谣。从严格意义上讲,民间歌谣是伴随着人类的语言而产生的,伴随着人类的劳作而成长的,伴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的,伴随着创作者思维的进化和审美情趣的提升而日臻完美的,以至于今日形成了世界各民族语言文学作品中汉民族本身独有的非文字创作中的纯民间纯原创充溢着泥土气息的艺术瑰宝。如今,用文字记录保存下来的汉语言民间歌谣,堪称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民间艺术明珠,值得我们永远地珍视和研究她。

  笔者曾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近十年的时间,深入董庙村家家户户及周边乡村,搜集到上千首民间歌谣。由于岁月的流失和笔者本人审美的界定,如今保留下来的不足四百首作品。对于散失的歌谣每每想起,仍感心痛。今年以来,适逢党中央下大力气宏扬和发展民族大文化,民间歌谣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立项普查,旨在抢救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闻之倍感欣欣然乐哉!

  董庙村人把演唱民歌民谣通常叫做“说口歌儿”、“估估曲儿”。这种活动每每伴随着妇女们的纺纱劳动悠闲自在地进行着,旨在安抚怀中的稚童在有板有眼的吟唱中甜甜地沉入恬静的梦乡。所以我说,把董庙村民间歌谣叫做董庙儿童的摇篮曲更为确切一些。回想我们每一个人,童年那美妙怡心的岁月里,一轮明月光下,嗡嗡纺纱声中,一张凉席上仰卧,多少个秋风习习的夜晚,我们总是在母亲朗朗的歌吟声中不知不觉地睡去。董庙村的民间歌谣滋润了我们孩提时代的幸福生活,同时我们稚嫩的灵魂也在生动美妙的口头文学陶冶中烙下了深深的民族印痕。如果说一个民族善良正直的禀性和睿智聪慧的基因在其民族的文学艺术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活灵活现地体现的话,那么,董庙村民歌民谣便是董庙村人经过数千年岁月才写就的一部生动的民族艺术的教科书。

  董庙歌谣从表现形式上可分为两大部分——即“口歌儿”和“估曲儿”。口歌儿唱来朗朗上口,节奏明快,音韵优美。听之,语言却浅显易懂,明白如话。品之,意境曲折诙谐,回味无穷。它在创作上随意性大些,多为人们在劳动中或生活休闲时的即兴之作。而估曲儿就不同了,它的构思需要缜密的思考,创作中在语言的选择上挑剔性大些。它所营造的意境如纱遮雾绕,巧布迷局,曲径通幽。它所揭示的主题必须费劲去猜,在其谜格的引导下,经过慧心思考才能顿悟,同时充分玩味估曲儿艺术给你带来的朦胧美。董庙人所说的“估曲儿”学术上称为谜语,笔者在搜集整理中冠其为“咏物歌谣”,不知可否?

  董庙村歌谣从题材上大致可分为“红色歌谣”、“情爱歌谣”、“生活歌谣”和“咏物歌谣”四大类。劳动人民身受三座大山的压迫,他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波澜壮阔的革命浪涛冲击下,他们觉醒了,跟着中国共产党闹革命,红色歌谣里表现了他们投身革命的自觉性和誓将革命进行到底的顽强意志以及相信革命成功的坚定信念。如《零水弯弯入渭川》——“零水弯弯入渭川,渭河弯弯到潼关。一条黄河汇巨浪,化作利剑保尧天。”《哥闹革命上延安》——“哥闹革命上延安,妹开荒地零河滩。多种棉花多纺线,哥打鬼子妹支前。”《凯旋再饮交杯酒》——“送哥送到零塬头,三双布鞋递哥手。中条杀完鬼子兵,回来再饮交杯酒。”爱情不只是文学作品,而且是一切艺术作品创作的永恒主题。在董庙人流传下来的歌谣中,男欢女爱更表现得情真意切,委婉动人。如《南瓜扯蔓开黄花》——“南瓜扯蔓开黄花,哥爱小妹妹爱他。妹恋哥哥勤劳动,哥疼小妹会理家。”《桑木扁担忽闪闪》——“桑木扁担忽闪闪,哥哥挑水零河湾。借哥铜瓢喝一口,泉水更比蜂蜜甜。”我惊喜地发现在董庙人的爱情歌谣里,丝毫找不到低级下流纯性爱描写的例子,而更多的是体现董庙山姑们慧目聪心、琼玉无暇、健康明净爱情观的动人之作。如《暗藏小镜偷照你》——“暗藏小镜偷照你,可惜相片没法洗。假若妹妹洗出了,双手贴进红榜里。”《小看妹妹哥不该》——“三月不等桃花开,哥未捎话妹就来。心急不为看哥哥,有道难题来相拜。小看妹妹哥不该。”生活永远是一切文学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和原动力,民间歌谣的创作亦不例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生活困苦,男人们不得不常年累月地在外奔波,挣钱养家糊口,而繁重的家务活和相夫教子的重担便落到了妇女的肩上。民间歌谣基本上可以说是劳动妇女的生存之歌。比如因生活的需要,她们要哄孩子,家徒四壁,谈何糖果,只能编口歌儿哄他们。而孩子们因饥因饿,因困因身体的不爽却在母亲们的甜甜歌吟的节律伴奏下睡去,等可以腾手了她们再去忙家中的活计。生活给了她们太多的尴尬和无奈,太多的凄苦和愁虑。这种情绪在她们的吟唱中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如《麻野雀》——“野麻雀,尾巴长,娶下媳妇不爱娘。把娘背到南山上,把媳妇背到热炕上。馍馍油,蘸豆腐。起馕吃,起馕咽,老娘回来看不见。媳妇放了个豆眼屁,老娘闻着很生气。”《儿呀儿呀顺水流》——“儿呀儿呀顺水流,千万莫碰大石头。莫怪你母心肠恨,只怨你父不出头。”《还钱哥》——“欠你的钱,还你的钱,等到山上葛条长成橼。橼锯板,做成船,游来游去几千年。船烂了,拔钉子。打弯镰,割枣刺。栽路边,挂羊毛。擀成毡,毡卖了,再还你的钱。”“咏物歌谣”即我们前边所说的“估曲儿”,它归属学术意义上的“谜语”范畴。咏物歌谣有状物的,还有描述劳动过程的,但都不明说,多用比喻和拟人的艺术手法,将所要猜射的事物或活动表达得惟妙惟肖,形象有趣,耐人寻味。咏物歌谣见啥说啥,干啥唱啥,多在婴儿车旁伴随着儿童的哭闹声完成创作的。它需要歌者对所描绘的事物进行长期地观察,捕捉它们的外在或内在特征和本质属性,还要求歌者选择恰切的喻体或进行拟人化的处理才能完成。估曲儿多是说给孩子们听,是母亲或老祖母们在娃们“搜事儿”时用来哄娃的艺术工具。而孩子们在估曲儿的过程中,既感到神秘有趣,精神得到了娱悦,同时思维又受到了极好地发散训练的引导。如《云》——“一匹白马朝华山,又没笼头又没鞍。谁将白马捉拿到,保你朝廷坐大官。”《针》——“小小一个白儿郎,穿红穿绿又穿黄。跟上懒妇常睡觉,跟上勤妇忙又忙。”《火盆》——“四四方方一张桌,中间养群红喜鹊。只许看,不许捉。”《耳朵》——“左一片,右一片。到老不会见一面,隔着毛山看不见。”

  董庙歌谣在体裁运用上不拘一格,灵活多样,内容决定形式,量体裁衣。主要以五言四句和七言四句为主,不乏三言、四言、六言和长短句交错使用的多变形式。如五言四句格——《国正人心顺》“国正人心顺,官清民自安。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气》“夏天看不见,冬天才出现。要问是什么?就在你嘴边。”七言四句格——《日头出来一盆花》“日头出来一盆花,先生放学转回家。路见行人高举手,莫要寻事犯王法。”《妹的心事在里头》“送哥送到零塬头,麦面角角包菜油。走到半路咬一口,妹的心事在里头。”三言四句格——《裤子》“两口井,一样深。跳下去,齐腰身。”《纺车》“一条绳,撂过城。城动弹,龙叫唤。”四言四句格——《锉子》“长长一拃,壮壮一把。为钻窟窿,常常挨打。”《风箱》“一个杆仗,送到染房。染房没开,倒拉回来。”六言两句格——《老鸦窝》“半空里一个碗,天下雨落不满。”《脐窝》“指甲盖大个鳖,谁估着得一月。”长短句交错格——《一咕嘟蒜》“一咕嘟蒜,两咕嘟蒜。你妈把你给到泾阳县。想来——不得来,想去——不得去。白日来,没工夫。晚上来,怕狼怕老虎。”综上所述,从董庙歌谣在体裁运用上不难看出董庙人在其口头文学创作中求新求美的艺术风格,也为新时代的民族诗坛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艺术范本。

  文字简约,浅显明了;概括性强,富有哲理;节奏明快,押韵易诵;比兴拟人,形象思维;格调高雅,意境优美。所有这些,都是董庙歌谣为我们所创造的艺术美学价值。这是先人们为我们留下的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我们必须挖掘整理它,研究借鉴它。董庙村民间歌谣,堪称世界文学宝库中,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民族艺术之花,她必将随着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而香飘天下。截止目前,在笔者的多方努力下,董庙歌谣大部分作品已被以下典籍收藏——《乡音》(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版)、《谜语类聚》(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2月版)、《骊山农民诗》(陕西旅游出版社1992年8月版)、《陕西农民诗歌六十年》(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12月版)《临潼歌谣》(临潼县文化馆2012年版)。尽管如此,董庙歌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未被相关部门立项保护,更谈不上普查出版和整理研究它了。随着岁月的流失,它们甚或有被人们从记忆中淡忘掉消失掉的危险。思之,心中未免泛起酸酸地痛楚之感。

  [董庙村十面锣鼓]董庙村十面锣鼓,原名“魏家坡十面锣鼓”,起于汉而盛于唐。传说楚汉相争在灞上(即临潼零口和渭南西塬一带),楚以重兵十万攻汉,而汉因兵少无法抗争,大将韩信想出一条妙计,让汉军每人身背旌旗,敲着锣鼓,往返奔跑、敲击。楚霸王看见汉军旌旗招展,战鼓喧天,误以为汉军正在调兵遣将,恐有重兵埋伏,不敢妄袭汉营,贻误战机,后被汉所灭。后人为了颂扬汉王功绩和大将韩信谋略,创造了十面锣鼓。十面锣鼓发展至唐代,诗人王建任临潼县令,因零河风景秀丽,物产丰富,时有零川贡梨献于朝廷,故王建常来零川采风。一年逢清明时祭祖,王建闻零河西岸一村庄锣鼓喧天,故移步前往察访乡情。登塬眺望,但见表演者随着锣鼓节奏的变化,越敲越紧,越跑越快。锣鼓声声似雷鸣,背花林立如彩虹。诗人王建顿时如临古代军旅操练战阵一般。次年,王建即于此村购地修建别业,随后长来此居住,十面锣鼓因诗人的大力倡导而达到兴盛时期。后人为了纪念诗县令王建,故将此庄改名为“王建庄”。后来,零河东西两岸大片沃土成了魏氏家族的封地,魏氏家族便从山西、河北一带老家大举南迁,王建庄亦在魏氏封地之内,故而此村后更名为魏家坡村。十面锣鼓亦称“魏家坡十面锣鼓”,因有族人曾在朝为官,所以魏家坡十面锣鼓常参加一些朝廷重大庆典活动,一时名满天下。

  [古阴盘县城遗址]据《读史方舆纪要》载:“今昭应县东三十二里零水西戏水东司马村有阴盘故城是也。”唐昭应县即今临潼区,戏水在临潼区东二十七里处,零水又在戏水东八里处。《魏书·地形志》载:“阴盘县内有鸿门亭,零谷,戏水。”零口街办西南五公里处是唐司马村所在地,司马村即今董庙村,董庙村文化广场西南500米处是古阴盘城所在地,古城墙残垣尚存,可资拜谒凭吊,发思古之幽情。

  据《陕西地理沿革》记载,西汉时,阴盘县在今甘肃省灵台县境内。东汉灵帝末年(公元189年),匈奴内侵,将安定郡之阴盘县侨迁于陕西省新丰县,至西晋初(公元265年),分实地以设阴盘县。至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又将阴盘县迁回甘肃平凉境内。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复将阴盘县从甘肃平凉迁至今临潼区零口街办董庙村故城,一直延至公元557年北周时期,撤倂入新丰县,历时七十年之久。

  今零口街办董庙村村民委员会为了永久保护古银盘县城文化遗存,拟立碑纪念,弘扬古村文明。

  [王建别业]唐朝人以写作“新乐府”为先导,与张籍齐名的大诗人王建,字仲初,颖川(今河南省许昌市)人,大历时进士,曾任县丞、侍御史等官,后任陕州司马。有《王司马集》诗集传世,对唐诗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很大。

  王建曾任临潼县丞,人称诗县令。在任期间,因常到零水之滨为朝廷督办零川贡梨,故而每每流连于零水零山之间,为当地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敦厚淳朴的乡风民俗所陶醉,后于今董庙村魏家坡自然村购地修建别业,公余时常常携家眷来此居住,共享天伦之乐。在此期间,他写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和秀美山川的诗歌,最著名的如《原上新居十三首》等。王建在此生活后,慢慢地人们便把这个小村庄称为王建庄。如今,王氏家族仍有三十三户人家计145人繁衍生息在这里。王建庄村名延续了数百年,后因魏氏家族大规模迁入,这里成了魏族的封地,王建庄才渐渐更名为魏家坡村了。

  大诗人王建因晚年当陕州司马(管兵事),从军到过边境地区,人称王司马。王建离开这里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同情劳动人民的大诗人,故而将这里以司马村冠名称谓,既而,周围几个村庄的村民,都以本村庄名前冠以司马而倍感自豪。如司马曹、司马董村等。

  岁月流失,沧桑巨变。王建在魏家坡自然村的别业故居虽然已无迹可寻,但有关大诗人的遗闻趣事仍在茶余饭后为村民所津津乐道。

  [女娲庙故址]女娲庙故址在今董庙村文化广场北董庙小学院内,原庙宇宽约二十余米,长约五十米。进门有东西偏殿,中间是三间正殿,殿内有泥塑女娲娘娘圣像,涂彩着妆,亲善慈祥。正殿后有月亮门通往后庭花园,花园内植腊梅、青竹、丹桂、侧柏。正殿前东墙根有棵合抱粗的绒花树,每逢开花季节,方圆十余里内的老百姓纷纷前来进香叩拜娲皇,捡拾绒花回家泡茶。据说此花因沾女娲灵气,饮之可以清心明目醒脑,色佳味香,堪称饮中上品。相传王建当年在董庙村生活期间,常来女娲庙小坐,与主持一起烹绒花茶,论乐府诗。

  民国末年,保长曹忠厚先生联合地方各士商议拆除周围各村小庙,在女娲庙内增建房屋,创办学校。至此,延续了一千多年香火的董庙村女娲庙结束了祭祀活动,院内的绒花树上,破天荒地奏响了董庙村人念书学文化的悦耳钟声。学堂因设在董庙村女娲庙内,因名董庙学校。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王克贤任董庙学校校长时,笔者恰在该校教书,因扩建学校,才目睹了女娲庙正殿被拆除掉,只可惜的是那棵合抱粗的绒花树也被锯斧砍伐,做了学生的课桌。

  如今,在女娲庙旧址上,一座现代化的教学楼巍然屹立,这里成了十里零塬三个行政村的教育和文化中心,在这里已无从寻觅有关女娲庙的任何痕迹。但是,女娲娘娘汲零川老娲泉水,抟零塬黄泥造人的优美故事还将一代代传留下去。零塬人民年年在老娲生日这天家家都要吃擀馍,还要把擀馍扯一片撂到房上去,这不是用最虔诚的活动在颂扬女娲补天补地的伟大功德吗?农历庆祝春节的时候,出门的女儿回娘家,都要给母亲提上一对油包子馍,用以感谢母亲的生育之恩。纪念女娲抟土造人的辛苦劳作,油包子馍(或称油角角)便是零塬上聪慧含蓄的女人们所创造的伟大圣洁的女性图腾。

  五,董庙村人杰地灵,民风淳厚,悠久的历史,也涌现出了各行各业典型的人物。

  [魏新发]中共地下党员,董庙村人,1946年以临潼县伪马额镇长身份为掩护,建立我党地下游击队,先后组织护送李先念同志、汪锋同志北上延安,南下蓝田开展革命斗争,使马额形成了一条地下红色交通线,通过这条交通线,我党许多地下工作同志安全通过敌占区,顺利到达目的地。临潼解放后,魏新发同志曾担任临潼县政府第三科科长,后到汉中、宝鸡任职,今已去世。

  [魏景山]1931年生,高中文化,系董庙村魏三组人士。1941年至1947年在董庙小学和零口上学。解放初在董庙乡政府当文书二年,1953年2月到西安市公安局新城分局工作,1954年入党,1959年调西安市公安局六处工作。1969年11月下放延安延川县贺家湾公社劳动锻炼。1970年2月调延安市南市公社办事处工作,后任公社副主任和公社党委副书记。1978年2月又调回西安市公安局六处工作,职称主任级科员,1991年11月退休。

  [吕彦林]1931年6月20日生,董庙村魏三组人,小学文化,1950年4月参军,在12军工兵营服役,1951年3月编入中国人民抗美援朝志愿军入朝作战,1951年4月参加五次战役。1954年12月31日退役返乡。1959年在青办拉萨办事处参加工作,后调宝鸡市一运司工作至1983年9月退休。

  [董培合]1940年7月16日生,1960年9月毕业于渭南师范并留校工作,1968年调渭南县双王小学任校长,1973年调渭南教育局审干办公工作,1976年调任渭南县剧团任团长,1981年调任渭纺子校任校长至退休。董培合同志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自修考取大学文凭。

  [魏琦波]学名魏忠明,笔名琦波、渭之流、秦石,以“零湖居士”在新浪网开博。1949年正月初六生于临潼区零口街办董庙村魏一组。童年在本村董庙小学读书,1966年7月毕业于零口农业中学,1969年下半年始任董庙大队财信、大队兽医站会计司药,1971年9月入董庙小学任民办教师,1999年转为公办教师,2009九年1月退休。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陕西省分会会员,中华当代文学学会委员,陕西省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理事,陕西省农民诗歌学会副会长,临潼区诗词楹联协会副主席。曾任全国首家农民诗社王老九诗社社长兼社刊主编。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文学创作大赛,数次获一等奖、金奖及世界文化遗产传媒大奖。被誉为新一代农民诗人,授于“中华吟坛杰出诗词艺术家”荣誉称号,2010年12月获中华诗词著作家资格评委会“中华诗词著作家一级”资格证书。

  魏琦波创作甚丰,曾在《延河》、《陕西日报》、《西安日报》、《陕西农民报》、《农家信使报》、《民间文学》、《诗词世界》、《西岳》、《渭河》等报刊发表散文、诗歌、论文600余篇(首)。作品入编《乡音》、《骊山农民诗》、《三秦名胜新咏》、《陕西乡土诗选》、《东方诗萃》、《陕西农民诗歌六十年》、《百花齐放》、《天籁之音》、《2008诗歌精选》、《临潼歌谣》、《西安市歌谣集成》等书籍。其代表作及创作业绩收入《临潼文化名人录》、《中华六十年诗人大典》、《中华吟坛诗词家大观》、《中华诗词著作家典藏》、《世界文化遗产·中华汉诗瑰宝辞源》、《中华诗人大辞典》等典籍,入藏国家图书馆,大学图书馆,中国现代文学馆等。2005年出版《魏琦波诗选》,2009九年12月,《魏琦波诗词一百首》入选《吟坛十家精选》一书,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董选来]1964年9月至1974年7月分别在零口董庙学校、新丰中学读书。1974年12月至1987年4月分别在宁夏军区警卫连任战士、班长,宁夏公安厅劳教所政治处干事、中队指导员、宁夏第五劳改支队政秘组长、纪检组长、政治处副主任。1987年5月至2009年10月历任临潼区公证处公证员、临潼区计划委员会科员、科长、临潼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党组书记等职。2009年11月后改任发改委调研员。董选来热爱乡里,为家乡发展不遗余力,深得村民喜爱和拥戴,村中文人曾撰文记述:董君选来,里中名士。供职政府,地位卑微;每念桑梓,夜不成寐;修复水站,改土饮水;辛勤奔波,立项融资;乡人咸念,命笔为颂——邑中贤达睿而谦,闻鸡每见舞龙泉。少历饥馑素惜来,常盼丰足夜难眠。改土方奠兴农业,引水又掘富民源。无价明珠世不重,结草衔环报故园。

  [董致远]1969年7月2日出生,曾用名,董黑旦。1976年至1983年在董庙小学上学,1984年到1986年在纸李初级中学上学,1986年到1988年在马额中学上学,1988年到1989年在华清中学上学,1989年到1991年在代王中学上学,1991年3月5日到西安公安局特警支队上班,1994年7月调入西安市公安局碑林分局工作至今。200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6年3月担任南大街派出所副所长至今。

  [董芳芹]女,1964年12月7日生于零口乡董庙村,1972年至1979年就读于董庙小学,1979年升入零口中学学习,1984年考入东北财经大学会计系,获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分配至财政部驻陕西省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工作,2001年任副处长至今。

本文网址:http://lingkouxinxi.com/show.asp?id=326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更多>>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小编推荐
  • 没有资料
关于本站 | 街办职能 | 站长本人 | 网站地图 | 不良信息举报 | SiteMap

客服QQ:1304156118(同微信) 邮箱:lingkouxinxi@qq.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零口网 - 版权所有 - 陕公网安备61011502000040 - 工信部陕ICP备15013078号-1